211大学女生自述成长历程,谁推动她成就“学霸体质”?
写在前面:
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种认识世界的途径。“我的经历和我所接受的教育”,让每个生命都如此不同,又丰富有趣。
△生命之所以宝贵,不仅在于它只有一次,还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。
下文是一个大学女生的成长经历。写作此文,她的本意是想通过对童年生活场景的还原,回忆求学时如何成为重度阅读爱好者,以及一路成长中来自身边的温暖和善意的传递,告诉家长们,这些是如何描绘出她生命的底色,又如何影响她一步步走到今天。
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文字,来看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感悟。身为父母或者作为师者,能够从这些文字中有所收获或共鸣,已达到作者的本意。
(以下为作者自述)
大山的节律
滋养着我童年疯长的好奇心
今年春节,我和父母回了老家。临近夜晚,我打开了房间的窗户通风,狂风呼啸,将头发吹过我的脸颊,靠山的地方,往往风力强劲,一股股凉风灌进来,仿佛许久未见的大山在向我呼气。
我很开心能回到大山里,因为我是被大山的节律养育的。四季转变,昼夜轮回。连绵的大山给了我和玩伴们一个天然的大乐园:
我们跑到山里捡树枝和松果、跳进小溪里翻螃蟹、爬到树上摘柿子、坐到沙堆上盖房子……邻居家泥瓦房的墙面是天然的大画板,通往果园的小路是自行车赛道,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,我和玩伴们拥有着无数个一同命名的“秘密基地”。
△由大山养育的村庄
得益于大山的温柔馈赠,我在探索中度过了童年,并用每一天的触碰和体验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真实多彩的自然世界。
比如泥土不止一种颜色,有黄色黑色红色,还分软的硬的;比如鸭子游泳或潜水以后,它羽毛上的油脂会让它不变成“落汤鸭”;
比如有些植物的繁殖需要种子,而有些植物只需要把茎放到土里就能生长,就像院子边长满的落地生根……
△大叶落地生根又名宽叶不死鸟
正是这无时无刻不挂念在心的冒险和探索,让我在成为学生以后也会对学问充满好奇。
例如,还未入学前常到同村哥哥姐姐家里串门的我,很自然地就被墙壁上张贴着的漂亮的橙黄奖状吸引,“原来学校会发给好学生奖状,那我一定要去上学,然后领一张回家。”
学校的图书室
助长了我想要认识更大世界的渴望
9岁以前,我在村子里的小学上课。学校里的学生不多,一个年级只有20个学生,大家都在一个班里上课。在这所学校,我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位对我影响至深的曾老师。
曾老师是我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老师,当他看到我已经掌握了拼音读法和汉字书写之后,便开始指引我阅读和写作。他告诉我要能通过书本认识更多的人和事,鼓励我把难忘的事情写下来,还会让我朗读自己的作文。
在老师的启蒙和教导下,我不仅发现书本里的精彩世界,还参加了市级作文比赛并获奖。
△ 全国政协常委、副秘书长朱永新说过:“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,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”。
后来,村里的小学放不下高年级的学生,10岁的我就转到了镇上的小学。镇上小学的图书室,在我的成长中是永远磨灭不了的记忆。
在此,我惊讶于文字所构造的丰富世界,它是一扇打开更大世界的窗户,让我产生更多渴望去了解未知,也期待从书本里认识更多的人,去看更远的风景。
于是,10岁的我主动向老师争取到一个职务:每周四去图书室换一批书本带回课室的书柜,而原因仅仅是我想经常去图书室看看书。
△图书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,是学生开阔视野,陶冶情操,培养审美情趣以及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。
事实上,现在的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读过的大部分书籍,但是,我敢肯定的是,它带给我的见识、思想和感受已经镂刻进我的大脑里,成为我思维的一部分,在过去、现在和未来都影响着我的生活。
那些温暖和善意
让年少的我明白为什么要爱与感恩
到镇上的小学念书后,我开始了住校生活。宿舍楼下的保安伯伯一家总帮着我们提热水,宿管阿姨冬天时会检查我们是否带够衣物,舍友们互相帮忙拧干衣服。
曾经以为父母理所当然为我做的所有事情,到了学校得到大家的帮助后都会感到分外感激,这让我开始感受到家人从未对我说过的“爱”,也学习到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东西:要心怀感恩以及向他人提供帮助。
另一位至今让我非常感激的是我初中的数学老师。当时,数学成绩一般的我被朱老师任命为课代表,我既诧异又开心,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好课代表,我开始花时间去补长了这块短板。
时至今日,我还会常常想起这份肯定和信任,它让我在无数个困难或糟糕的时刻,都不会因而瞧不起自己。
打碎和重塑
经历“文化休克”也是丰富的养分
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曾提出一个文化现象,大体可以概括为“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,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,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”,这种现象叫文化休克。
△“文化休克”(Cultural Shock)也叫文化震荡症,是当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新异的文化生活环境而产生的,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,焦虑,抑郁的心理状态。
15岁的我到市里念高中时,或许也是经历了一场文化休克。
在刚到学校的时候,我有强烈的新鲜感,对什么都感到很新奇,喜欢学校铺着橡胶跑道的操场,喜欢学校区域分明的布局,喜欢学校外面整条街上的小吃店……
我很兴奋地和同学聊天,非常愿意主动结交新朋友,然后和她们一起谈学习、聊生活。在新奇和激动中,我度过了文化休克的蜜月阶段。
“你不知道吗?”在同学们渐渐提起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、品牌以及各种事情后,我变得越来越不安、孤单和自卑——因为我不知道。
并且我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也不再突出,从小学和初中时的前五前十名到只有三十名左右。那时的我进入到文化休克的沮丧阶段。
△自卑心理是由于某些生理、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,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,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。
我开始变得敏感、孤僻且否定自己:我没有特长,不会唱歌、跳舞、乐器、绘画;我没去过很远的地方,参与不了旅游话题的讨论;我很少逛街,不懂商场里的公共设备……所有简单平常的事情都变成了我焦躁和自卑的来源。
但随着对新环境地不断适应,我的想法和认识也在不断改变,逐渐熟悉了高中的生活节奏,也明白了每个人的独特性。
因为老师的耐心教导,我终于知道自己努力向上攀登的意义不应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,而应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看世界,因此慢慢减少了那些在心中无意义的攀比。
△努力向上攀登让我们不断在提升与超越中升华自己的价值,让我们拥有更高的视野看待世界。
因为同学的主动邀请,我们每天结伴吃饭,每周末相约打乒乓球和羽毛球,人多的时候还踢足球,慢慢地我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一些知心好友,也不再“避外”;因为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疼爱,我知道自己是家人非常重要的存在……
在这段成长路上,我发现所有人都在给我帮助和爱意,并且这些珍贵的爱和陪伴帮我抵挡了所有困难,我才得以心无旁骛地学习,终于也顺利通过了这场考试,实现了希望上重点大学的目标。
大山的呼唤
我要如何回应那22位小朋友的期待?
“小时候,我等待思想成熟,等待经验积累,等待抉择坚定,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。”从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这本书上读到了这句话时,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和认同。但如今已是成年人的我,也没有真正做到思想成熟和坚定地去抉择。
小时候总以为18岁以后我就能独当一面,然后做成所有想做的事情,但是成年后才发现,一个人只能够做好一件事情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。
如今,21岁的我用过往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装备了一副盔甲,满怀希冀且无畏地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里冲撞,期盼能看到一个让我满意的结果。
△憧憬未来才能收获美好
今年的寒假,我去到比老家更偏远的山村,在那里遇见了22位小朋友。
他们天真善良,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;他们活泼聪明,对“外面的世界”充满想象和期待;他们独立敏感,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互相照顾;他们就像曾经的我和玩伴们一样,那么像小孩又那么像大人……
“曾经读过的书,受过的教育,带我走出大山,成为了现在的自己。”而现在的我却在想,那些读过的书和受过的教育,似乎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,在把我引回大山,去回馈那些曾经对我的给予和滋养。
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吗?无数个夜晚,我这样问自己,但至今我还是不知道。不过有一点我是非常清晰的,脑海里一旦浮现那22位小朋友的脸庞,我就会滋生很多感受:亲切,喜悦,挂念……
写在最后
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,在阅读一个21岁生命的成长故事之余,它似乎也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启示,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蜕变,背后的遇见和滋养并非偶然。
正是这些来自家长和身边人的放手、鼓励和肯定,以及遇到迷茫和挫折时有人伸出手和指导,共同构成了让她保有生命热情和自驱力的软环境,还让她学会了爱、感恩和给予。
对于一个21岁的生命来说,未来的人生会怎样,谁都不知道。是否会经历类似甚至比高中时期的打破和重塑还要严重的挫折?或许会有,但是我们相信,那些在她生命中由各种身边的人链接起来的温暖和爱,足以成为她在黑暗里的闪闪灯光。
回到自身,作为父母、师者,我们要思考的是:如何为孩子创设这样的软环境,并成为陪他成长路上的那盏灯?
精彩预告,欢迎关注:
我为何从美国麦肯锡辞职,
回国做素质教育呢?
长按扫码添加助教老师微信加入湾区家长群